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文化旅游
4月17日,我县举行傣历1387年万人上城赶摆暨泼水狂欢活动。上城赶摆活动在空旷幽远的象脚鼓声中拉开序幕,各族群众身着绚丽多彩的节日盛装,组成巡游队伍从四面八方涌入主城区,大家跟随着花车边走边舞,婀娜多姿的舞蹈,尽显民族风情。巡游队伍由北回归大道至新华书店十字路口,沿白象路到达总佛寺。各族群众在北回归大道同跳嘎秧舞,用歌舞表达节日的喜悦之情;群众与游客拿着水枪、水桶等各种泼水“武器”,一路泼水狂欢,尽情泼洒幸福吉祥之水,漫天的水花肆意飞洒,双江县城瞬间成为欢乐的海洋。游客简拿惹姑高兴地说:“我来自四川成都乐山,第一次来这里感受泼水节,这边的人特别热情,玩...
日期:2025-04-18文章来源:双江融媒浏览:29
日期:2024-04-24文章来源:县文化和旅游局浏览:9
孔雀像鸡一样放养的村庄那京村地处群山腹地,这里青山连绵,绿林繁茂,繁花盛开。四月那京,正是金链花盛开的季节,村里的小路旁、寺庙里,到处都是黄金般灿烂的金链子花,一串一簇,铺天盖度怒放中,明晃晃得耀眼,开得壮烈绚烂,却又平静温和。那京村,当地语意为“盛产菠萝和柊叶的地方”。村庄历史悠久,环境幽静,主要是傣族居住的村落。来到那京村,村口处有一棵巨大的榕树,枝繁叶茂、根如盘龙,阳光透过树梢投射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村民闲坐在树下聊天,处处显现着悠闲安静的生活气息。那京村被誉为“鲜花盛开和孔雀栖息”的村庄。这里的傣族人民淳朴善良,能歌善舞,平日里在劳作之余,她们...
日期:2022-04-14文章来源:县政府办浏览:647
20200807094044786.jpg2018年,云南省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邦佑村,4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小山村走上了乡村振兴之路。2019年3月20日,人民日报刊发《邦佑村脱贫记》,介绍了这个拉祜族村寨焕然一新和村民董红田励志奋斗的故事。时隔一年多,邦佑村咋样了?7月,记者再次来到邦佑村,这里到处生机勃勃,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红田农家乐”接待的游客与往年同期相比增加了两倍多,人手实在不够,董红田母亲也一起帮忙;村民周改新张罗着收购大红菌、鸡枞等土特产,家里到处弥漫着食材的香味;党总支书记郭石双正在琢磨,邦佑村的民宿客栈建成后,...
日期:2020-08-07文章来源:浏览:514
官缅寺是于一九九一年恢复新建的佛殿,并更名为白象寺。白象寺这一寺名是根据五百二十多年前的一个传说而得。传说中以白象为首的四头战象,在危急中驮出了被明朝官兵打败的部分思氏军队。在逃奔途中和澜沧江东岸沿途的傣民们一同西度澜沧江到达南袜河边露宿,四头战象再也不愿离开此地,思氏军队和傣民们只好在此定居。此地被称为“允养”(白露城)即今勐勐城。“勐勐”这一地方名称是后人称白象找到的地方。
日期:2017-01-07文章来源:浏览:583
(五十年代的双江城)(八十年代的双江城)(九十年代的双江城)(现在的双江城)在旧中国,双江曾经是令人谈虎色变的“瘴疠之乡”,百姓中有“要下勐勐坝,先把老婆嫁”的民谣。1929年设双江县,为避瘴疠,当时政府冬春在勐勐,夏秋移营盘(现沙河乡营盘村),两地办公。1950年12月,成立双江县人民政府,就民国县政府营盘官署办公。1952年底县人民政府搬迁到勐勐,着手县城基本建设。改革开放以前,双江县城只有一条自北向南的勐勐街,既是街道又是集贸市场,居住、电力、电讯等城市功能严重滞后。改革开放后,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化水平,双江经历了两次大的规划,一...
日期:2016-12-30文章来源:浏览:1363
(原原迤南人民自卫军第一支队组织员韩三(左二))(李培伦(右)魏文才(左))(王维仁)双江自治县大文乡是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批准的云南省40个革命老区乡之一。1948年,为配合全国解放斗争,中共云南省工委派出地下党员李培伦,“民青”成员魏文才,“新联”盟员王维仁同志来双江、沧源一带开展敌后游击活动。1949年2月下旬,李培伦等从沧源岩帅到达双江大文乡,争取民族上层人士浦世民于3月7日在双江千控(即现千信村)发动武装起义。浦世民的武装力量编为迤南人民边区自卫军第一支队第八大队,浦世民任大队长。该大队在进军耿马和马台战斗中立下了战功。大文乡以临沧地区第一支人...
日期:2016-12-29文章来源:浏览:547
土炮:历史文物。贺六乡邦佑村有土炮2门,其中1门由县档案馆收藏,长约1.5米,内径2厘米,尾部稍粗,有1小孔,为装引处。现存于临沧文物管理所。1门炮身家箍,无文字,铸造年代不详。两门土炮曾在班洪抗英战斗中使用。
日期:2016-11-08文章来源:浏览:146
双江渡口位于大文乡邦驮村,距县城83公里,东与思茅景谷县隔澜沧江相望,南与澜沧县和小黑江一水之隔,海拔669米,为全县海拔最低点,这里景色雄奇秀美,小黑江自西向东汇入澜沧江,形成一个“丫”字形,远眺如两条巨龙蜿蜒在一起,雄奇而壮观,置身山顶俯看,青翠的山脚下澜沧江宛如玉带般环绕在群山之间,形成一条独特的风景线。
日期:2016-10-12文章来源:浏览:323
20世纪60年代初,忙糯乡小必地后山古驿道附近首次发现此条,“天下人多”4个字石刻。1998年2至6月,县文化局组织调查,发现多处石刻,专家提出:忙糯石刻点较多,分部较有规律,属省内罕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应视为双江境内文化遗产。主要分布于忙糯乡小坝子行政村小必地、老林寨、上必地自然村后山及忙糯行政村池塘村,许多图案至今仍然清晰可辨,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日期:2016-08-17文章来源:浏览:127
石香炉位于距忙糯乡政府4公里处的池塘村南侧小山顶端。石香炉高80厘米,直径60厘米,分顶部、炉身、炉户三部分。顶部两侧有炉耳,顶中有圆坑,炉身腹内为实心;三支炉足作为底座。1996年由县文体局、民宗局等部门挖掘出土,该炉造型独特,为目前省内外罕见。石香炉原为拉祜族宗教祭祀器物。从元末经明朝至晚清时期,该地一直是拉祜族宗教和政治活动中心,现石香炉所在地原为寺庙式建筑物,在清末数次拉祜族起义中,这里是义军集中和宣誓的地方。石香炉和双江拉祜族的历史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是研究和考证双江拉祜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证据。
日期:2016-02-14文章来源:浏览: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