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村社区以“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和“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总要求,紧紧围绕文化惠民示范村八个一创建和标准,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和加快普及普通话推广使用,积极探索文化建设及推普工作新模式,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构建文化服务网络,以形式多样的文化盛宴,提升了辖区群众的幸福指数。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村情
新村社区位于勐勐镇县城中部,距县城1.5公里,国土面积4.973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662亩,人均耕地面积2.1亩,林地面积581.9亩,新村社区管辖14个居民小组,77个社区单位,其中有12个城镇居民小组及2个农业生产小组。1个自然村,总人口214户781人。(解放一组100户321人,解放二组114户460人);劳动力590人,拉祜族732人,占总人口的95.6%,是一个以拉祜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村。有村级完小1所,教师15名,有23名学生,设1个党总支4个党支部,党员146名。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公共文化服务是实施文化惠民的重要途径,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村社区始终坚持建强文化阵地、强化文化场所管理、注重文化引领作用发挥持续发力,全面推进社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为群众创建娱乐于教的文化服务条件。
(一)建立健全领导机构。为切实加强社区文化阵地建设工作的领导,更好地抓好文化阵地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实,成立由社区党总支书记任组长,社区副支书为副组长,其他社区班子成员的文化阵地建设领导小组,细化分工目标,全面负责和协调工作任务落实,充分发挥文化阵地领导小组在创建阵地工作中的作用,学习和借鉴其他村(社区)的成功经验,逐年提升社区文化阵地建设质量。通过努力,社区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得到改善,文化阵地建设工作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支持与积极参与。
(二)努力建强社区文化阵地。社区设双江自治县文化馆勐勐镇分馆新村社区服务点1个、双江自治县图书馆勐勐镇分馆新村社区服务点1个,服务点设兼职文化工作人员1名。有农家书屋1个,共有文化室2个分别设在下辖2个自然村,有文化活动广场4个,分别设在各个村民小组,文化室、文化活动场所均实行属地管理,由组长、副组长进行管理。200人以上或党员10人以上自然村实现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全覆盖,村级公共文化事业设施基本建成。通过不断完善文化阵地建设,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抓实文化阵地管理。一是强化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学习。新村社区积极组织社区干部,利用党员大会、社区会议、小组会、群众会等组织社区干部群众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新时期文化政策等累计30场次1800人次,引导社区干部群众关心时事政治,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导工作,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骨干的作用。二是抓实文化服务队伍业务培训。社区有5支文艺宣传队伍共计100余人,不定期邀请县文旅局、镇文化站文艺骨干到社区进行文艺培训,去年共邀请县、镇文艺骨干到社区培训2场次,参与培训人员达50人次,培训内容涉及少数民族省级非遗项目“72”路打歌、歌曲演唱、少数民族乐器演奏等。结合乡村振兴、乡村旅游、法律知识普及等内容抓培训,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丰富宣传农村思想文化工作的内涵。同时,组织社区干部进行理论知识学习,不断提高社区班子成员的政治理论和工作能力,增强宗旨理念,转变工作作风,带领群众移风易俗、倡导新风尚。三是完善文化阵地制度建设管理。不断完善双江自治县文化馆勐勐镇分馆新村社区服务点、双江自治县图书馆勐勐镇分馆新村社区服务点、农家书屋均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管理办法、职责,并严格按照各项制度开展相关工作,强化村民参与文体活动意识,有力促进文化服务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四)强化文化服务活动引领。充分挖掘文艺爱好者、基层文艺骨干、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开展各类文艺演出活动,活动主要以民族舞蹈、民族歌曲、广场舞等为主要内容,年内社区共计组织开展各类文艺演出活动30余场次500余人次。同时利用“农家书屋”阵地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增加读者量,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今年来,农家书屋图书现场借阅浏览群众达400余人次,外借书籍达125册。依托社区拉祜族乐队“葫芦组合”影响力,开展拉祜族文化宣传,同时与“来冷红”国家AAA级景区内旅游公司合作,通过为游客表演拉祜族传统节目,大力宣传拉祜族文化,同时增加拉祜族群众收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活动,社区不良生活陋习得以转变,移风易俗取得良好效果,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文化引领社区群众崇尚文明新风、建设美丽社区作用不断彰显。
三、普通话推广使用情况
社区党总支高度重视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紧紧围绕国家、省、市、县的部署和要求,采取多措并举,实施精准推进,狠抓培训力度,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经过2018年10月自查,现已达到全村18-50周岁青壮年劳动力人口能听懂普通话(汉语),能用普通话(汉语)进行沟通交流,全村普通话(汉语)普及率达到95%以上。
(一)健全组织抓落实。为加强社区“直过民族”脱贫攻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和推广工程的实施。成立了以党总支书记任组长,社区居委成员、村完小校长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落实推进工作,同时制定了《新村社区“直过民族”脱贫攻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推广工程实施方案》,保障“直过民族”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群策群力抓培训。召开新村社区“直过民族”脱贫攻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推广工作会议,听取全体参会人员的意见建议,为“直过民族”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根据文件要求,确定“直过民族”培训对象为18-50周岁不通汉语或表达不流畅的拉祜族群众。会议明确培训对象、人数、目标、任务及相关要求,把培训任务分解到新村社区各个村民小组,由解放完小学教师具体负责培训工作。
(三)摸清情况造氛围。一是通过走村入户宣传“直过民族”脱贫攻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推广工程,通过座谈、粘贴标语等方式营造推普氛围,调动“直过民族”群众推普学普的积极性,让群众明白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为推动推普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根据培训要求筛选、确定培训对象。由学校组织教师通过走访,摸清18-50周岁年龄段“直过民族”群众对普通话的掌握程度,记录下交流较为困难人员名单,做好分类施教。三是在解放完小举行“直过民族”脱贫攻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推广开班仪式,由学校、社区领导讲解培训的意义,领学“直过民族”脱贫攻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推广工作实施方案。四是根据制定的培训方案组织培训。
(四)结合实际抓培训。考虑到培训对象交通、生产生活、家庭情况、受教育程度等因素,为方便群众参加学习,采取短期集中学习为主,兼顾自学、互学、“小手拉大手”等学习方式。在“以活动促提高”的工作思路指导下,精心谋划,抓落实,重过程,看结果,开展形式多样的“直过民族”脱贫攻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推广培训活动。
(五)规范经费管理使用。划拨培训专项经费2240元,其中“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青壮年劳动力普通话培训补助金2100元核算,考务人员劳务补助金140元核算。新村社区涉及7名“直过民族”群众,按照“脱汉语盲”一人补助3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新村社区人(2100元),新村社区两名考务人员(学校一人,教办1人),每考核1名劳动力每名考务人员补助10元,新村社区140元。专项经费由勐勐镇教育办公室财务管理中心统一管理,所有经费做到专款专用。
下步工作中,新村社区将按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推广使用普通话的相关要求,把脱贫巩固提升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同抓实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普通话推广及国家通用文字推广相结合,充分利用地方民间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优势,在文化精品打造上、人才队伍培养上、民族文化传承活动形式上下功夫,不断建强文化活动阵地、强化活动场所管理,以文化服务和劳动技能培训紧密结合,扩大服务的覆盖面和受益面,促进社区文化事业和普通话普及科学高效开展,不断实现社区产业兴旺、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文化繁荣,努力建成生态优、村庄美、农民富的美丽社区。